引用 當年,滯留在北京的W.亞歷山大在想象著英國使者在熱河拜見中國皇帝的場面。馬嘎爾尼單腿跪膝呈送英國國書,小斯當東也仿效,接受中國皇帝贈品。 孟德斯鳩說中國靠棒打政治。 “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是禁止革新的。其“文明”之所在是只接受“貢品”,不接受“禮品”。 一個烏托邦的中國和真實的中國;一個真實的中國和一個不再迷戀中國的歐洲。 “一個民族不進則退,最終它將重新墮落到野蠻和貧困的狀態。” 當年的小斯當東長大以后,經過刻苦的研究,他終于“熟知”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他用了10年的時間翻譯了《大清律例》,在其譯著的前言中他直截了當地說:“馬嘎爾尼勛爵和他的使團在中國的短暫逗留足以使他們發現——中國人所吹噓并得到許多歐洲歷史學家承認的中國隊其他民族的優勢全然是騙人的。” 而對大清帝國的“傲慢無禮”,英國人終于要采取報復行動了。 讀完《告別港英》上、下冊,我陷入沉思,不是把目光投在中國,而是在香港。 當年的香港在港英殖民政府的引導下,一舉成為世界著名城市,是皇冠上的明珠。10年前,英國人走了,老牌的殖民者走了。在Last Post的號聲中,米字旗已經不再光彩奪目。 英國人給香港留下了電話、傳真機,香港人現在一直在用。英國人給香港人留下了一個詬病,就是內容不生產,只知道從外面引進。正如香港的政治一樣,香港人只知道迎接從英國而來的港督,從英國照搬模式,而不會在香港發展,長出新的物種。 我們可以從香港電影看出預兆,香港電影正從60年代以來的高峰跌入低谷。 而香港的IT業呢?目前我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3G流動通訊網絡在香港的普及,以政府牽頭的WI-FI全城網絡的鋪設,似乎表明香港已經是 World Digital City 。但是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以內容為王的時代,在這里人人都可以是主角。說起香港IT業的弱點,實質上就是香港互聯網內容極度匱乏。 一、香港人喜歡上外國網,不善于自己建站提供內容。這首先得力于當初港英政府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學系統,因此香港人英文水平普遍較高,瀏覽英文網站不在話下。但這個優勢其實也是劣勢。香港人在瀏覽英文網站時,缺少自己建網站的動力。但似乎英語好缺少建網站動力不能成為理由,因為香港人所訪問得英文網站制作者也是英語國家的人士,為什么人家就善于提供內容,而香港人只會看人家提供的內容呢? 況且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反駁某些人對建立網站沒必要這觀點。我們來看香港電影,如果說香港國際化程度高沒必要自己建立網站提供內容的話,那為什么要發展香港電影呢?美國Hollywood不是每年出產大量高質量電影嗎?為什么香港人還要自己發展電影呢,看別人的電影不就得了嗎?道理就在于此。 二、香港似乎還停留在傳真機年代,對E-mail、IM這類東西重視程度不高。翻開香港黃業,你會發現傳真號碼幾乎每個企業都會有,但E-MAIL不是每個企業都有的,而企業網站的比例更加少。傳真機是在1843年,由英國人亞歷山大.貝恩發明,比電話機的出現還要早30年。E-mail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人David H.Crocker發明,但互聯網這概念的快速發展則是20世紀90年代初。 香港人很好地發揮了英國人發明的傳真機,但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EMAIL正日益取代傳真機的地位。 雖然有好多人對傳真機做了革新,在電腦安裝傳真卡然后再配上軟件,這樣就可以遠程收取傳真。雖然有人提出了FOIP概念,即在網絡中傳輸傳真信號,利用VOIP網絡的廉價性趣完善傳統傳真使用PTSN話費昂貴的問題。但這些舉動似乎還是無法比擬E-mail的優越性。 可能會有人說,傳真可以簽名,可以用在合同簽署等方面。但是隨著數字證書的廣泛利用,利用數字證書對E-mail進行簽名一樣可以起到簽名的效果,并且在法律上是認同的。 我們可以從香港立法會議員的傳真和E-mail進行比較,有傳真的絕對比有E-mai又有個人網站的多。 三、香港似乎在初期的宣傳推廣中陷入了.hk域名的圈子里,就是使用域名不規范。作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的國際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但就是這么一個國際化的城市里,.com.hk和.hk的使用率居然比.com更加高。殊不知.com作為國際頂級域名在全球的使用率是極其高的。.com已經超越原來的“商業機構”的含義成為世界網民首選的域名后綴。 如果香港公司使用.com.hk表明自己是香港,那沒錯。但應該在第一時刻就立即把相應的.com進行保護性地注冊。 目前世界上域名投資的行業市場十分巨大,業界也正日益關注香港這個沒有完善的域名市場。就拿我來說,我就注冊有香港很多著名機構等域名。 如香港地鐵公司使用的是 traxcomm.com.hk ,我注冊有 traxcomm.com 。如果拿 traxcomm.com.hk 和 traxcomm.com 對比,這兩個的區別是多了或少了個.hk ,但就這多了一個或少了一個 .hk ,其實質是不一樣的。一般人會以為 traxcomm.com 是總部,而覺得traxcomm.com.hk 是香港分公司。網絡釣魚固然不好,但相關企業也有責任,那就是當初為什么沒有把相關域名注冊下來,而被人使用?如果我把traxcomm.com用來作為網站 www.traxcomm.com 的域名,然后把網頁做得跟 www.traxcomm.com.hk 屆時除了香港地鐵公司,有誰能分辨出哪個才是真的公司網站? 還有香港在2009年將舉辦 2009東亞運動會 ,現官方網站為 www.2009eastasiangames.hk,而我亦注冊了 www.2009eastasiangames.org如果我用 www.2009eastasiangames.org 建立一個體育網站,公眾特別是國外朋友怎么分辨哪個才是真的2009東亞運動會網站?如果又有人去注冊 www.2009eastasiangames.org.hk ,屆時就更難分清哪個才是2009年東亞運動會了。 如果有人說是香港飛營利性機構就應該用.hk 那為什么香港的非營利機構有些用.hk結尾做域名,有些又用.org.hk結尾做域名,而某些又用.org呢?而這些不同非營利性機構都是在香港注冊的,也不是什么國際非營利性機構在香港的辦事處,也就是都是本土機構但由于沒有域名意識以致使用的域名后綴千奇百怪。 四、香港對域名的重視程度不夠。首先應該指出,就目前的香港教育制度里,即使是香港的大學里的IT相關行業的學生,也不一定對域名的注冊、使用、價值評估、域名選取有系統性的認識,因為在大學的課程里,只是簡單介紹什么是域名,而沒有對域名的實際使用進行系統性的說明。 其實域名在互聯網就相當于一把金鑰匙,有了這把金鑰匙才能引導在互聯網中暢游。域名就是為了解決人們無法記住IP地址而產生的。比如香港政府網站的域名是 www.gov.hk,IPV4地址為 202.128.227.75。試著對比 www.gov.hk 和 202.128.227.75 就可以發現還是域名www.gov.hk 比較好記,而且IP地址由于種種原因會改變,但只要域名的所有權不見,IP更改后只要對域名的解析進行調整,原有的域名照樣可以訪問。 但是就連我們的政府在域名重視方面也不夠。香港政府曾經注冊的后來忘記續費的域名也不少。香港政府曾花900萬港幣推出的把香港定位于“ Asia's World City ”的“香港品牌”計劃,并為這個計劃注冊了英文國際域名 asiasworldcity.com 和中文域名 香港品牌.cn,并建立了網站 www.asiasworldcity.com和 www.香港品牌.cn但后來忘記續費被域名注冊局注銷了。政府花納稅人的錢開展這個計劃并注冊域名,為什么注冊之后沒有人負責管理,以致域名過期了都忘記域名? 域名的重要性可以在這里看出。如果 asiasworldcity.com 現在的持有人以 www.asiasworldcity.com 做一個網站,里面寫的是 新加坡——亞洲國際都會 ,里面通篇文章說新加坡是亞洲國際都會,介紹新加坡的優越性,專門揭香港的短處。久而久之,人們通過這個網站就會被誤導,人們聽到 Asia's World City 時會誤以為這是講新加坡。這是香港政府花巨資宣傳推廣的香港品牌計劃就可能功虧一簣。 不要以為這不可能發生。互聯網就是那么神奇,人人都可以做主角。因為在互聯網這個地球村,香港人在網絡發表的文章,地球另一邊的美國人可以看得到,而加拿大人發的信息在香港也可以看到。傳統的入境簽證和海關制度是無法隔閡互聯網的信息傳播。 我們可以從“香港艷照事件”看得出來。神秘人接連一大段時間在香港警方的嚴厲控制下還可以繼續發送艷照。 如果一個人在一個沒有和香港簽訂引渡協議的地區,而且那個地區又可以允許在網上發放艷照的話,香港的執法機關是無可奈何的。如果那個人又是個外國人,身在香港之外,又在一個沒有和香港簽訂引渡協議的地區,哪就更加沒轍了。但由于網絡的全球性,那個人發送的信息卻可以在香港看到。 由此看出域名如果由于政府忘記續費被吊銷而他人注冊的話,其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就像asiasworldcity.com,只要asiasworldcity.com 的持有人愿意,他可以任意用 www.asiasworldcity.com 做網站宣傳任何合法的信息,假設 www.asiasworldcity.com 宣傳的是新加坡的好處,呼吁大家別到香港開業的話,試想香港無形中會損失多少? 下面談談政府該如何對待.asia域名后綴。 .asia即將啟用,但是這是一個不成熟的域名后綴。歐盟區啟用.eu ,但這是在團結范圍內,統一的歐盟市場使用的.ru域名后綴,而亞洲啟用.asia是不成熟,因為亞洲各個國家內部并不像歐盟國家內部團結,如果是為了進行域名保護性注冊是可以,但如果使用.asia作為宣傳首選域名的話是不成熟,而使用.com作為宣傳則是最佳選擇。 如果香港政府使用 worldcity.asia 作為亞洲國際都會來宣傳的話,會沖淡品牌效應。這個可以咨詢原先為 香港品牌 計劃做咨詢的公司,選用 asiasworldctiy.com 則是最佳選擇。 五、香港對域名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香港大學目前的教材沒有對域名的市場價值和使用做詳細的說明,更沒有進行專門系統的學科研究。可以說域名人才在香港是極其緊缺的人才。 域名人才的緊缺會導致香港眾多公司的域名沒有得到全面保護,例如只注冊com.hk沒有注冊.com ,或則因為域名理念本該選用.org作為主域名卻使用.hk 。 六、香港對IT創業的估計不足。IT業造就了世界上數以萬計的IT富翁和公司。如 Google 、 Microsoft 、Dell 、Apple 等,這些公司的創始人都是從草根階級,在初期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自己的技術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IT業不需要很高的學歷就可創業,Microsoft的Bill.Gate還沒大學畢業就出來創業,Dell電腦的創始人Mr. Dell也是大二輟學,在自己的車庫里組裝第一臺電腦。 再看看大陸。Hao123.com 以其初期投資不到萬元的費用,在經營3年期間內占據中國絕大部分電腦的導航網站份額,后以2000萬價格賣給中國著名的搜索引擎 Baidu ,而hao123.com 的創始人只是高中畢業。 縱觀中國大陸IT業,在門戶網站有 sina.com、 163.com、 sohu.com、 china.com等,視頻共享網站有 56.com 、 youku.com 、 tudou.com等。幾乎國外特別是美國剛繁榮的網站類型就能立刻被中國大陸IT人所模仿,及時創立中國的網站。而香港,目前沒一個非官方門戶網站,視頻共享也是美國的 hk.youtube.com 香港分站。 似乎香港在新一次的科技革命中,在網絡革命中,只有孤零零的網絡硬件和別的地區和別的國家競爭。一和別的國家或地區比較網站這些網絡軟件設施時,香港只能排世界的末尾。 如果香港不想在若干年后在網絡軟件方面落后,則需要政府和廣大民眾的共同努力,發揚香港精神,努力創新。 1)拋開網絡軟件建設需要像建筑業需要大量資金的落后觀念,積極創業。IT業中的創業是十分合適小本創業,因為比拼的是人才。中國大陸在這點就能反映著問題。中國國內大網站的創始人在創業初期都是沒有幾個錢的,因為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的香港絕對比大陸富裕,那為什么就是在這個改革開放時期,香港卻沒有出現幾個大型的網站,反而是向香港學習的大陸在網站方面成就非凡呢? 并且這個問題現在一直在持續。香港開通了3G流動通訊網絡并商業運營,香港政府牽頭實施WI-FI上網,香港的寬帶網絡普及率在亞洲乃至全球都是非常高的。 但香港并沒有把握這個機會。我們來看看大陸,大陸的富裕平均程度比香港低,流動網絡還停留在2.5G,說了好久的3G遲遲沒有商業運營,光纖入戶更是美好的夢想,大陸的大學教育水平比香港落后。但就是在這么一個硬件明顯差距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在網絡軟件方面的成就是非凡的。在中國大陸,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com 居然沒能大規模占領中國市場,反而讓中國本土的 baidu.com 搜索引擎獨領風騷。而國際著名的在線購物網站 paypal.com 則在中國敗給 大陸本土的 taobao.com 。 香港的富豪如此之多,香港資金如何豐厚,但就沒有一個網站及其公司占領國際市場,甚至連本地市場都無法競爭。 這是因為這個大陸的IT人起步低但肯在實際應用中得到眾多的經驗,并且由于資金不多肯技術革新。而香港的IT人大多出之香港大學或國外大學,學得多是書本上的東西,殊不知IT技術時時刻刻在更新,書本上學到的絕對是落后的東西。并且像 域名 這樣重要的網絡基石在IT技術和經濟學都沒有對其價值和注冊進行學術研究。 中國大陸的IT人學到技術了,懂得自己去創業,開設網站,進而促進中國網站的數量增加和內容不斷完善。而香港的IT人學到了技術,則主要到跨國公司就業,而自己的實踐方向是取決于公司高層的決定,而這些高層或者因為思維還停留在舊經濟時代或則因為公司沒有在香港開展網絡軟甲開發等業務,這限制香港在網站建設方面的百花齊放。 建設一個小型網站實際費用是 域名+空間+勞資 ,.com域名注冊一年是6.99美元,空間一般100M的在 200港幣左右/年 ,剩下的勞資則看當地工資。但如果是自己創業建立網站的話,工資則看自己。 如果建設一個門戶網站,則實際費用是 域名+服務器購買費+托管費+勞資 ,.com域名注冊一年是6.99美元,服務器比如一臺全新的DELL服務器只需要2萬港幣的配置即可,而每年的托管費用一般在1萬港幣左右。 所以大陸雖然不夠香港富裕,但建設一個門戶網站的大約3萬多元的費用還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大多數大陸IT人學到技術后,大多選擇投資3萬多人民幣自己創業,自己開設網站,發展項目。所以大陸的域名占有量已經躍升到世界第三。 說實在,香港的簽證比申請美國還要難。就拿投資移民來說,美國需要100萬美元(邊緣地區投資只需要50萬美元),而香港則需要650萬港幣,雖然相差不大,但一個是移民美國,一個只是移民一個城市地區,獲得的是不同的。 而對于技術移民方面,加拿大和澳洲比香港開放得多,香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吸引人才來到香港而不去加拿大和澳洲呢? 知識有限,難免有說不對的地方,往見諒。 此文已經發給香港立法會各議員 |